Harold Sjursen:传统文化形象与21世纪全球人文科学

发布时间:2018-04-19
发布者:王子言
摄影:
视频:
浏览量:645

撰稿:王茜雯 摄影:唐娇 黄明珠

世界人文学术会议暨第一次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执行委员会会议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访问活动于417日展开。当日下午230-330,修海乐教授(Harold Sjursen)在经管大楼201教室为嘉庚学子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主题为“传统文化与21世纪全球人文科学”。法学院副院长侯莎老师担任现场主持人。法学院诸位教师出席了本次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首先,侯莎老师隆重介绍了修海乐教授,以及现场翻译、英语系的马艳艳老师。修海乐教授是上海纽约大学哲学名誉教授,纽约大学坦登工学院哲学技术文化和社会学的名誉教授,美国哲学学会亚洲研究协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成员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新儒家研究会正式成员。


修海乐教授在演讲)


讲座开始时,他强调:“我今天所讲的内容并不是需要大家记住什么,而是阐述一些观点和概念,启发大家思考。”他表示,今天的演讲内容包含了中国、美国及印度这三个国家的文化,目前中西方文化在人文上利益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演讲,让同学们认识到在哲学、艺术、文学方面,各种文化之间都存在着一些普适性的东西。

他还在讲座上分享了他同事写的一本著作——《超越东西方的分歧》。他表示,自己的观点不同于他的这位同事,自己并没有那么乐观,虽然在某些条件下开放多元化的新时代正在来临,但这个多元化时代来临的初级阶段分类恐怕不够清晰,并会伴有质疑。他说,“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勇气”这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文化间常常有相互冲突的理解。比如曾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曾在演讲中提出“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应该一样,应该平等对待”的观点,修海乐教授则认为这在目前的文化环境中是很难达到的。


(讲座现场)


随后,他抛出了一些问题:孔子可以代表中国文化吗?阿育王可以代表印度文化吗?再者,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宗教领袖形象都有所不同,都融合了本土文化,那么何种形象会更为贴切呢?迪士尼的米奇形象代表着什么样的文化?用来赚钱的大众商业文化?在中国有一样的埃菲尔铁塔到底是中国有了普世的追求,还是说中国只是善于复制?修海乐教授的问题层层推进,不断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他还提到,一项外国的研究表明,在目前有影响力的文化书籍中,三分之二是西方的经典书籍,三分之一是现代书籍,只有一本是中国的——鲁迅的《狂人日记》,其中的原因值得大家深思。

最后,修海乐教授与到场的法学院老师们进行合影留念,并向观众席微微鞠躬,以微笑完美结束讲座。

本次讲座由法学院负责全程承办,可以说是目前法学院最高层次的讲座,在近距离接触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接受高端人文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很好地展现了法学院自身的风采。


责任编辑:王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