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正浓时——春节习俗

发布时间:2023-01-22
发布者:法学院
摄影:
视频:
浏览量:29

可能是人多的原因,过年十分热闹,真正开始热闹是从小年开始,南方的小年不同于北方,像一杯冰美式,庄重而平淡;北方的小年则是从一碗经典的热腾腾的韭菜鸡蛋饺子开始,浓烈而回味。


泸州的历史不只有泸州老窖,还有年二十九开始的送灶习俗,送灶亦称“祭灶”“祀社”,请求灶神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粮食能够很好的丰收。晚辈一般在厨房里供香烧纸,长辈们喜欢把烧过的纸形成的灰搓在大拇指和食指上,将黑黑的灰涂在晚辈们的脸上,“大花猫”们也乐在其中。接下来的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守田坎”“叫蝗虫”的本质就是驱赶损害农作物的昆虫,寓意也是希望来年能够岁物丰成、两岐麦秀。而许多晚辈最喜欢在今天吃爆米花,这个时候爆米花不仅能满足大家的味蕾,而且最吸引人的就是烤爆米花桶爆开的声音,又清脆又厚重。

在开心的年夜饭过后,年初一带来的更多的是一些繁琐,忌讳比较多,常说的就有不能洗头、不能看到秤、不能汤泡饭、不能扫地和倒垃圾……更重要的是要早上吃汤圆,寓意着甜甜美美、圆圆满满。



莆田的春节习俗也格外精彩。莆田人把“过大年”又叫“做大岁”,相传还有一段“节”后余生的故事。

明朝年间,某一年三十时候,倭寇攻克莆田,烧杀抢掠,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后倭寇被戚继光打退,人们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亲人,悲喜交集,既为幸存者庆幸,又为死者悲伤。此时亲友之间急先互相探望,擦干眼泪,重过春节,补做大岁,庆贺光复。因家家都没过大年节,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以后为了庆祝抗倭胜利,纪念戚继光、戚家军,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

 在莆田,家家户户都非常重视年初四这个大日子。“做大岁”时,村里往往由具有威望的长者组织莆仙戏演出、藤牌舞,十音八乐等文娱活动,以此缅怀戚继光大军收复失地的功绩。

 莆田民间,为使大年过得热闹、旺意,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贴白额春联,备办“红团”、“番薯起”、白糕、油炸葱饼、油炸豆腐、油炸排骨、购买橘子、茶、酒等,并要杀鸡鸭、杀猪羊、杀鱼等,统称三牲,以备祭天地、神、祖先等辞年之用,同时初四的晚上家庭也会举行围炉,重温团聚。



除夕是旧历年的最后一天,按福州风俗要蒸好百米饭贮在饭中供于案前,谓之“供晦饭”或“供岁饭”,俗称“隔年饭”。

在福州,除夕晚上叫“三十暝哺”,有句老话说“好囝不赚卅暝哺”,意思是好孩子不赚大年三十晚上的钱,不管在哪里都要回来吃上团圆饭。

隔年饭用木制蒸饭甑装盛,周围插朱红筷子十双并撒上“五子”,摆在厅堂案桌上。

此外,福州人还有个挺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春节每年都在过,也能听到很多人都说现在过年没有年味了,有很多学者也在分析到底为什么。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很多人眼里的年味只是记忆力的那份不舍,每年过年都有每年的年味,年味不会消失,但是希望我们能够往前看,过出真正的年味!



撰稿人:宣传中心 梁正民&谢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