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2025年实践教学周】 “芳华之旅”开班仪式暨第一次学术讲座:探索华政之法律精华
7月7日,法学院院长王思杰与法学院教师方芳,率领学院40名法学专业学子,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交谊楼辉贤厅举行“芳华之旅”研学项目开班仪式。本次开班仪式有幸邀请到诸多重量级嘉宾,包括: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于明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姚明斌教授,以及高一宁老师、黄骏庚老师、周小凡老师等六位涉外法治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方芳老师主持本次开班仪式。
于明教授首先致欢迎词,向研学项目的嘉庚学院师生介绍了华东政法大学的光辉历史与发展脉络,为此次校际交流与学习之旅奠定了浓厚的学术基调。
随后,王思杰院长致感谢词,他曾在华东政法大学求学六年,对华政心怀深厚情谊与感恩之心,他希望将这份校际情谊进一步薪火相传于嘉庚学子。王思杰院长指出,厦门与上海两座城市蕴含着深厚的精神联结,上海的租界文化与厦门鼓浪屿渊源颇深。随后,他向华东政法大学的老师们介绍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基本情况,王思杰院长对华东政法大学领导及专家团队为本次实践活动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感谢。华东政法大学作为“五院四系”之一,是中国顶尖的法学学府,王思杰院长勉励同学们珍惜此次宝贵学习机会,积极投身各项活动。最后,他诚挚欢迎华东政法大学各位领导与老师莅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参观指导。
随后,黄骏庚与高一宁两位老师分别向同学们介绍五个实践调研的主题,涉及近代上海法律文化和历史变迁的各个方面。这五个主题将交由参与研学项目的五个实践小分队成员分别展开调研。同学们均表示对华政老师匠心独运,精心设计的调研主题倍感欣喜。
仪式尾声,王思杰院长代表学院向东道主表达了诚挚谢意,并向华东政法大学赠送了漆雕摆盘与建盏。王思杰院长表示,这份礼物象征着两校法学教育理念的“融合”与“传承”,期待未来双方的深度合作,共同培育法治人才。这份承载着地域特色与学术情谊的礼物,为此次意义深远的开班仪式画上了圆满而温馨的句点。
开班仪式结束之后,本次研学活动的首场学术讲座在交谊楼辉贤厅拉开帷幕。本次讲座以“民法案例分析与请求权基础方法”为主题,由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姚明斌教授担任主讲人。
首场学术讲座
姚明斌教授是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上海市东方英才青年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合同法、物权法、法律行为理论、请求权基础理论、民法方法论。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等刊物发表相关成果三十余篇,出版专著《违约金论》,参编《中国民法典评注》系列丛书。2019年至2024年连续六年被评选为华东政法大学“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
姚明斌教授围绕“民法案例分析与请求权基础方法”主题,从请求权与给付之诉、请求权基础两个方面,系统讲解了民法请求权基础的相关内容。姚教授以真实案件为切入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同学们深入体会请求权基础方法的重要性。随后,他又为同学们阐释了请求权的具体内容以及请求权基础的特点,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讲解得生动易懂。姚教授向同学们系统介绍了请求权基础的适用机理与检视次序,并从诉讼法视角阐述了请求权主张可能面临的拒绝事由,还具体举例说明了合同原给付履行请求权的检视路径。最后,他强调同学们务必要掌握案例分析的结构与逻辑思路,面对具体案件时方能避免无所适从。
在互动交流环节,针对“对于刚接触请求权基础理论的学生,容易陷入哪些认知误区及如何规避”这一问题,姚明斌教授结合民法学习经验,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学会针对所学知识列举恰当的例子;二是通过“教学相长”式学习法,学会讲给别人听;三是善用多元网络教学资源,从各类风格的教师授课中获取不同的知识。同学们均表示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讲座尾声,王思杰院长对姚明斌教授的精彩分享致以诚挚谢意。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听课收获满满,为民法学习提供了清晰路径,未来将积极践行所学方法,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撰稿:谢妤、潘圣昱、郑心怡 摄影:王煜坤、郑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