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2025年实践教学周】香港研学活动廉政公署篇:走进廉政公署,探寻法治反腐实践
7月14日,法学院香港研学的全体师生行到访位于香港北角的廉政公署(ICAC)总部大楼,通过参观全新启用的香港反贪故事主题展览厅,并聆听反贪腐的专题讲座,师生们对香港半个世纪以来的廉政建设历程及其享誉国际的香港模式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一进入展厅,是一个由五面巨型LED屏幕构成的虚拟时光隧道,沉浸式影像让师生们仿佛穿越回上世纪七十年代贪污横行的香港。展览的焦点是首次公开展出的前总警司葛柏的贪污账簿真迹。这几本泛黄的账簿,是当年引爆民怨、直接催生廉署成立的关键物证。如今,借助互动触摸屏技术,师生们得以翻阅其数字化版本,亲眼检视当年记录的每一笔贿款,历史的震撼直击人心。与历史物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展厅内的现代科技元素,一台灵巧的机械臂,为大家冲泡出一杯杯印有廉署标志的廉署咖啡,这些新颖的互动体验,生动展示了廉署拥抱创新的开放姿态。
参观完主题展览之后,廉政公署的工作人员谢玮明首先系统讲解了香港《防止贿赂条例》的核心法律框架,并结合了生动形象的个案,深入剖析了廉署“执法、预防、教育”三管齐下的综合策略如何在实践中协同运作,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反贪生态系统。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如何进行证人保护以及科技在反贪中的应用等问题踊跃提问,与廉署人员进行了富有深度的专业交流。
此次参访活动,为香港研学的师生提供了一次宝贵的课外实践机会。香港廉政公署的成功,根植于其直属最高行政首长的独立地位,这为其公正执法奠定了制度基石。而其持续的生命力,则来源于与时俱进的策略和深入民心的社会参与。这次访问不仅是一次对香港法治精神的致敬,更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法学院学子,未来要以更高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投身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业中。
研学成果汇报
同日,在香港仁爱堂专业培训中心,参与此次香港研学活动的同学们分为四组,围绕研学期间的所见所闻与深入思考进行成果汇报,展现了对两地法治实践的多元探索。
第一组以“以交流促协同:屯门警区警民关系组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分享了促进警民互动等方面实践经验的观察与思考,剖析了警民协同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组聚焦“国家安全视角下的立法机关”,结合香港立法实践,从国家安全维度探讨了立法机关的职能与使命。第三组将目光投向“香港内陆律师制度对比”,通过梳理两地律师制度的异同,分析了不同法律体系下律师制度的特色与优势。第四组则以何君柱律师楼为例将两地律师职业进行研究。各组汇报逻辑清晰、内容充实,不仅体现了此次研学活动的丰硕成果,更展现了青年学子对法治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思考。
撰稿:邱奕洋、王辰心 摄影:杨怡杰、王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