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2025年实践教学周】在华东政法大学听学术讲座、参加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2025-07-12
发布者:法学院
摄影:
视频:
浏览量:10

711日,法学院王思杰院长与方芳老师带领同学们前往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交谊楼辉贤厅,开启为期一天的学术浸润之旅。

上午:聆听学术讲座


上午,研学的同学们参与了一场以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以民法为切入点为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黄骏庚老师主讲。黄骏庚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深耕于中国法学学术史与比较法律史领域,曾在《历史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律和社会科学》《法律史评论》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是华东政法大学青年教师的杰出代表。黄老师从 古代中国有民法吗”“清末的开端”“民国的探索及其不足”“新中国的曲折历程四个维度,系统阐释了历史传统与现代法律之间的密切联系。讲座尾声,黄老师提出“未竟的现代化”这一命题,并抛出如何理解国家所有权”“如何理解调解的意义和作用等开放性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深刻思考。黄老师以深厚的学术素养与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在场师生开启了一段梳理中国民法演进脉络的深度学术之旅。

在互动环节,三位同学分别就《民法典》人格权编未明显借鉴外国或民国时期民法经验,如何看待其价值和意义” “如何避免‘超前立法’被架空”“如何系统高效地学习民法知识等问题向黄老师请教。黄老师逐一耐心细致地解答,既回应了同学们的困惑,也启发了大家更广阔的思维视角。在场同学纷纷表示,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对中国民法演进历程的认知,更启发同学们对法律史与部门法关系的辩证思考,收获颇丰。


下午:参加学术沙龙

当日下午,在交谊楼辉贤厅举办了本次研学活动的第一场学术沙龙。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法律史研究中心主任、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于明老师,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青年教师代表黄骏庚老师和高一宁老师出席了本次活动。

于明教授首先系统梳理了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的学科发展历程,从学术传承到研究特色,从师资力量到平台资源,全方位展现了该专业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强劲的学科实力。随后,于明教授与黄骏庚、高一宁两位老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求学深造、发展规划、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逐一进行了细致解答。

参与活动的同学们不仅对华东政法大学的考研信息与法律学科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在个人发展规划与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清晰指引,深切体悟到此次研学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撰稿:谢妤 林昱妘 潘圣昱 郑心怡 摄影:王煜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