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2025年实践教学周】走进华师大,探顶尖学府底蕴

发布时间:2025-07-14
发布者:法学院
摄影:
视频:
浏览量:10

712日上午,法学院王思杰院长、方芳老师带领同学们前往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开展研学活动。师生团队首先抵达校内大夏大学旧址群贤堂前,与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任海涛教授合影留念,正式开启本次交流之旅。随后,一行人前往校史馆,在讲解员生动细致的解说下,系统地了解了该校校史沿革与发展历程,深刻感受其在教育革新与学科建设中铸就的卓越丰碑。

华师大研学开幕式



随后,众人来到办公楼小礼堂,在任海涛教授的主持下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研学活动开幕式。活动伊始,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林彦院长致欢迎词,向研学师生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的发展脉络及教育法学、立法学等特色专业办学情况,希望借此机会能够进一步加强两校法学院的交流与合作。之后,王思杰院长介绍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法学院的基本情况,并对华东师范大学对本次研学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感谢。王思杰院长强调,华东师范大学作为“985院校之一,是中国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并勉励同学们珍惜此次宝贵学习机会。最后,他诚挚欢迎华东师范大学各位领导与老师莅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参观指导。


学术讲座与学术沙龙

研学活动第二单元的学术讲座与学术沙龙由方芳老师主持,林彦院长、任海涛教授以及华师大多位优秀校友和在读研究生作为嘉宾参与本次活动。王思杰院长首先介绍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法学院教育法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随后,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华东师范大学共建)副主任的任海涛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交叉学科研究新视野——以教育法为例的精彩讲座。任教授以自身探索教育法学的契机为切入点,从中国教育法学的历史图景、性质、学科体系、与其他部门法的互动,以及中国教育法学研究的两大基石和心得体会六个方面,结合典型案例系统讲解了中国教育法学实践性、本土性和领域性的特点。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同学们深入体会中国教育法学的重要性,将同学们不甚熟悉的教育法学领域的知识讲解得生动易懂。最后,他强调教育法的研究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学术沙龙环节,针对即将接触教育法学的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掌握教育法学的问题,任教授建议,做好课前预习才能够更好的吸收理解知识。参与沙龙的华师大的学长学姐们分享了考研和考公的相关经验。考研方面涵盖院校选择和备考建议,重点围绕法学硕士备考、时间分配及报名时间展开,并鼓励同学们积极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在考公经验分享环节,建议同学们笔试备考要提高效率做好规划,做题得分把握策略;面试准备则要加强心理素质,并关注礼仪、着装等细节。在之后的交流互动中,针对同时备考法考和考研如何安排时间”“考研学硕和专硕如何选择”“法学生考公除检察院和法院外还有哪些优势的岗位等问题,学长学姐们都进行了细致解答,给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

活动尾声,王思杰院长对任海涛教授的精彩讲座及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学子在学术沙龙中的无私分享致以诚挚谢意。2023级法学专业王煜坤同学表示,本次活动收获满满,为教育法学的学习提供了清晰路径,未来将积极践行所学方法,提升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参观华师大校园

下午,同学们在华师大硕士、华政在读博士竺小缘老师的带领下开启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参观之旅。首站抵达大夏书店,这里咖啡香与书香相互交织,既是藏书之地,也是充满浓厚学术气息的精神客厅,让同学们沉浸在独特的文化氛围中。随后,同学们来到全运会体育馆,作为唯一引入境外资金建造的全运会场馆,其宏伟外观与先进设施,无一不彰显着体育精神与城市记忆。路过思群堂,墙壁上的镌刻承载着深沉的爱国情怀,无声地传递着不朽的精神力量。不远处的丽虹桥横跨水面,以简洁优雅的身姿串联起校园的浪漫记忆。毛泽东塑像庄严肃穆,静静诉说着时代印记与精神传承。最后参观的“三馆”以中西合璧的风格矗立,飞檐与立柱相映,尽显科学殿堂的探索魅力。此次参观活动让同学们对华东师范大学有了更鲜活深刻的认识,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撰稿:林昱妘、邓钰琪、郑心怡、潘圣昱

摄影:王煜坤&郑翔中&胡倩&叶雨欣